爸爸妈妈必知:如何正确教孩子画画?
家长让孩子们学画画,学习的只是绘画技巧,某些时间段内的突飞猛进,只是外在。反复的练习和默写,确实很容易出效果,但却可能像背诵一篇作文,让孩子变成只会这一副作品。同理,学诗词亦是如此。
然而,艺术素养却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并非“一日之寒”。
家长错误的美术教育观念,很有可能导致孩子对画画失去信心,再也不愿意拿起画笔。
1. 马蒂斯告诉你:绘画不需要规则
有个女子去参观马蒂斯的画室,仔细欣赏完他刚完成的一幅画之后,对他说:“这个女人的手臂太长了。”马蒂斯立刻回答:“夫人,您弄错了,这不是女人,这是一幅画。”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和那名女子一样心不在焉的运用规则,从而错失眼前的杰作?却不知道,其实没有规则会更好。
孩子画画没有目的,他们凭性情,靠灵感,为宣泄为好玩为好奇而画画,所以孩子的画才纯真可爱,烂漫自然,以至于让很多大师弯下腰来向孩子学习,有感慨:“天真烂漫是吾师”,毕加索也说:“我一生都在像孩子那样学习画画”
收起你的那套规则吧,绘画不需要规则。如果在绘画中用规则去束缚孩子,那么孩子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会在规则的束缚中消失不见。没有了想象力,孩子怎么去画画、怎么会喜欢画画呢?
2. 不要做“癞蛤蟆”,用标准束缚孩子的绘画
一只蜈蚣在广场上跳舞,优美的舞姿赢得了动物们的阵阵喝彩,非常嫉妒蜈蚣的敌人癞蛤蟆在一个角落里专心致志的看了蜈蚣的表演。
当蜈蚣休息的时候,癞蛤蟆上前故意说自己的计算本领很高,但有一点不明白——
“你怎么知道先动哪一条腿呢?哪一条腿是第2个第7个动作呢?你在动第6条腿的时候第48个腿又在干什么?是站着不动还是弯起来?”
蜈蚣迷惑了一阵,然后惊恐的发现自己完全瘫痪了。
这个寓言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艺术活动基本上是一种靠直觉与本能的活动,理性往往是它的敌人。
可惜我们经常不小心就扮演了“癞蛤蟆”的角色。家长的要求、老师的标准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技法扰乱了孩子依靠直觉进行绘画的实践,标准干扰了孩子绘画创作的自由。
请不要做“癞蛤蟆”,用你的要求、你的标准去干扰孩子的绘画创作。孩子绘画技法不好,不用焦虑,让孩子画自己想画的!
3. 不要怕弄脏衣服,画画就要任性来
没有人去约束,去要求,去干扰,更没有心理负担,有的只是绝对放松的心情,在自然宽松的氛围中,在完全轻松的状态下,兴致所至的捏造千奇百怪的形状,创造在孩子的手指间缠绕,灵感在心中自然绽放,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孩子的生命充满了欢乐。
所以,给孩子绝对的自由,让他尽情画画!衣服弄脏了可以洗,家里弄乱了可以收拾,但是孩子的想象力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回来了。
4. 你改的是画,伤的是孩子的心
6岁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回家后撅着嘴不高兴的说:“我再也不画画了。”
家长很纳闷,孩子一向最喜欢画画的,就问孩子原因。
“老师光改我的画。”
“改的是什么?”
“大象的鼻子,我画的是直的,老师说大象的鼻子是弯的。”
“你为什么画直的鼻子呢?”
“因为大象在摘苹果,苹果太高了,大象够不着,一使劲鼻子就伸直了……”
孩子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当孩子感受到不尊重、不认可的时候,很容易就失去了创作的热情,尊重他们的表达和成果,是鼓励他们继续创作的动力。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